汉风宋韵——首届中古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综述 每日信息
汉魏—唐宋是中国中古美学融创变革的重要时期,它为近古美学的基本走向和多元议题的深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对这一时代进行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从而找到新议题、新思路、新方法,是推进中国美学研究和丰盈中国美学史书写中不可阙如的一环,赋予“老树新芽”。为此,6月10日,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主办,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汉风宋韵——中古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优秀青年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名高校师生的关注与互动。
本次工作坊由开幕式、主题论坛、圆桌沙龙、闭幕式四部分组成。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致辞,他对与会代表的踊跃参与与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各位青年学者以新颖的论题、独特的视角为中古美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加强交流互鉴,推动青年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会议期间,两场主题论坛和圆桌沙龙引起格外关注。
【资料图】
一、“汉魏六朝”专题论坛与圆桌沙龙
“汉魏六朝”专题论坛由王海龙博士主持。黄瑞博士首先带来题为《〈周易〉美学研究的规范困境及其可能面向》的报告,他以汉代《周易》美学为讨论中心,聚焦易学内部卦气、象数、占筮中独特审美品格之分析,回应了“易学进入审美的视域何以可能”的重要问题。对谈人王海龙博士肯定了该文为易学与美学跨学科整合研究作出的努力,尤其将汉代《易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建立关联,将生活作泛化理解,这有利于我们对汉代人审美观念世界作出新的理解。
之后,陆纪君博士以《祥瑞:汉代天人观念的意象表现》为题,从时间、空间、礼仪三个维度,聚焦祥瑞本身的感性价值,认为祥瑞既是“象”,而且“美”,祥瑞意象是汉代美学时空建构中的重要主题。与谈人彭智博士指出这一研究视角十分新颖,与传统文史领域的祥瑞研究不同,将祥瑞纳入美学研究范围,为其他相关感性问题的形而上反思提供了研究范式与阐释路径。
陆晨琛博士《汉代动物赋的悲感现象考察——兼论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聚焦汉代咏物赋中的动物赋,认为其蕴含着一种悲感情绪的审美表达,而这一悲感基调正彰显了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作为对谈人,张烁博士则认为从美学角度研究汉代代表性文体“汉赋”,这有助于认识中国赋文学的悲美特质,重新定位汉代动物赋的价值。
马草博士分享了《采: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代主题》,认为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艺术形式全面自觉,实现了由“文”到“采”的变化。“采”能准确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形式自觉而带来的质变。其中,“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体现在艺术语言层面便是精致,而“新变”则是“采”的主导精神,“创新”乃其本质,二者构成了审美发展的内部动力与标准。与谈人孔天伊博士在肯定用“采”这一范畴重新理解魏晋南北朝美学主题的同时,提出应进一步界定、明晰“采”的内涵。
元空博士《北魏乐舞的文化整合与制度化》,指出北魏乐舞接受乃至强化了周汉以降汉民族的礼乐传统,为隋唐时代基于多民族和文化的新乐舞体系的形成开了滥觞。就其贡献而言,北魏乐舞实现了北方草原文化、中原汉族农耕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整合,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是研究北魏少数民族美学中不可阙如的一环。对谈人曹务龙博士分析道,该文有一定的开创之功,尤其在讨论北魏艺术与文化形成机缘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政治制度的中介作用,为处理汉唐之间包括动乱年代少数民族文化及相关美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迪。
在主讲与对谈结束后,会议进入特设的1小时“汉魏六朝”圆桌讨论环节。此环节由马草博士引题,彭智博士总结,其他成员线上线下参与互动。工作坊召集人刚祥云博士率先发言,认为上述专题论文具有研究的示范性与典型性,且能进一步启发、激活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篇优秀的文章,其提出的问题及给出的答案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新文献的出现而过时,但作者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思维向度却值得深入揣摩学习。与会代表针对汉魏六朝相关的诸多美学问题,积极发言讨论,充分体现出青年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激扬的学术热情。
二、“唐宋”专题论坛与圆桌沙龙
下半场“唐宋”专题论坛,由周敏博士主持。谭玉龙教授首先以《唐诗中的“醉舞”精神》开启下半场讨论。他借用“本体-工夫-境界”论,指出唐代诗人所称道的“醉舞”是以工夫之“醉”实现境界之“醉”的舞蹈,其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彰显出中华舞蹈美学的超越精神。与谈人宋奕璇博士点评道,从“醉舞”精神切入唐诗研究,不仅从美学角度开拓了唐诗研究的阐释空间,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唐诗中蕴含的新型审美品格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之后,邹芒博士作了《“功成尘劫,迹御金轮”:武周时期的物质兴作与佛皇政治》的发言。他以武则天代“唐”立“周”期间声势浩大的视觉-物质制作为个案,分析出武周帝国艺术实为威权体制、神道设教、国际商贸等融合催生的一种文化/审美治理策略。这种策略既于鼎革之际实现了空前绝后的女性佛皇统治,又有突破传统华夏政体而孕育新文明的创新尝试。对谈人李寒冰博士在评议中指出,该文思考了艺术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其中极为精彩的观点,即“物质纵然消散在政权秩序的更替中,灵韵却在后世对往昔的检视和正名中,重新复现出一个特殊时代的精神符号”,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艺术如何使自身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
王一楠博士的《赤壁登临:一个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互动案例》,从叙事的省略、文人的游观、登临的怅惘三个方面探索“赤壁登临”的母题,试图在实存物的基础上探讨意义问题,建立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的有效互动。与谈人刘昌奇博士认为该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直面艺术史现场,以“赤壁登临”图像与图式的小切口切入具有高度敞开性的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互动。从依据线性时间展开的文学文本《后赤壁赋》到承载共时性场景的“东坡赤壁”之图像,媒介形式与视觉语言的跨越与错位生成了巨大张力,叩问了关于人的存在经验这一艺术哲学命题的思考,最终实现美与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互动与开启。此外,他还指出写作中面临的三重时空的差异问题,即当下创作时空、明代文人登临与创作的时空以及苏轼登临和创作的时空。
李嘉文博士围绕《北宋士人书法“平淡”美学观研究》,从“乐”“意”“韵”角度考察北宋文人士夫“平淡”审美观念在书法美学领域的体现,并认为“平淡”美学观逐步形成了有宋一代的审美共识,成为文人士大夫理想的生活状态。同为书法爱好者的李欢友博士在对谈中回应,该文别开生面,以书法家视角思考了书法美学问题,实现了道与技、理论与创作之间的勾连互通。如果说书法是身体现象学(身体美学)的展示而非视觉艺术,那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书家所体现出的“平淡”观,究其实是源于个体历经丰富人生体验后一种心念、心意的稳定平实,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本场最后一位发言人李晓梦博士,她以《琴以治国:论宋琴的礼乐复古》为题,讨论了宋代皇室在礼乐复古的国家行为中将其审美意识形态贯注于琴的政治动机与具体举措,以及琴是如何承担并负载了“治国之任”的礼乐功用,并基于琴与宋代国家美学形态的互动关系演绎了宋琴雅乐之统、华夏正声、古乐之本的三重地位的历史生成。与谈人向芳博士由琴的政治功能与社会价值联想到传国玉玺在物-权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议题还可以朝廷美学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散,考察君主如何实现官方意志的表达与统治秩序的重建。
“唐宋”专题的圆桌沙龙由刚祥云博士引题,谭玉龙博士总结。刚祥云、李欢友、周敏、李嘉文、王一楠、谭玉龙、马草、王培圆、秦双杰等,从意识形态美学、理学美学、美育、唐宋美学的统一与差异、制度与艺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引起参会学者积极互动。
此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本次工作坊在闭幕式环节荣幸邀请到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以视频连线方式作研究方法的提示。他首先对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给予肯定,指出这是第一次由青年学者自发组织以“中国中古美学”为核心议题的学术会议,具有“前无古人”的开拓意义。随后,他结合自身为学经历,鼓励研究者在年轻时要多参会,认为这种近距离交流、对话,在独特的话语场域里的相互理解、肯定与支持,既能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学术事业奋斗,又有助于推动同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在美学研究方面,他指出应立足中国美学,以西方理论视野为参照,重新发现中国,重视美学理论与美学史之间的互动,推动美学研究走向无限开放的多元场域。在学术文章撰写方面,刘老师认为文从字顺、史料的硬度、(哲学)理论的深度与精神的高度是好文章的重要评判标准,而好文章是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刘老师最后分享了自己常用以自勉的四句话,即“怀抱理想,直道而行,宁静坚持,固如磐石”,希望学者不因一时的挫折对学术工作产生整体性的怀疑,要怀抱学术信仰,以勤奋和坚韧落实目标。
最后,会议闭幕环节,由工作坊召集人刚祥云博士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工作坊的独特性在于以制度为牵引,以历史为底色,从汉魏六朝下贯唐宋,内容涉及汉代《周易》、谶纬、祥瑞、汉赋、北魏乐舞及唐宋诗文、书画、琴乐等等。同时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既要关注制度形式、少数民族美学,更要关注历史上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汉-宋美学演变与发展中因朝代更迭生发的新元素和新动力,激活传统资源,兼顾美学研究话题的拓展,从而在‘老树’上孕育出‘新芽’,为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也是未来的一个可能,从中推动中古美学研究向前更好地发展。”
对于此次工作坊,学界前辈给予高度肯定。其中,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指出:“意识形态、制度、时代主题、复古……这些都是开拓性的题目,对于扭转美学研究诗文主导和小众文人趣味有意义。中国美学研究或许将进入制度史阶段,寄希望于年轻人。”江南大学赵建军教授亦给予鼓励:“安徽师大的博士论坛,对中古经学、民间巫文化和谶纬、各体艺术学及时代审美、美学观念议题有所触及,反映了大家关注美学问题深入到了历史文化和制度、观念、艺术形态交织的深层领域,是中古美学认知意识推进的体现。‘后浪推前浪’,代有才人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胡子轩 通讯员 张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