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资讯:发热的背景与物理降温方法
近来发热病人又多起来了,无论是新冠,甲流,或是其他原因,退热是基本治疗手段。对于有些人群如幼儿,短时间内体温快速上升到40度,退热药发挥作用跟不上,物理降温是避免高热惊厥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发热,才能更好地应对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什么是发热?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热的原理。
如果说我们将整个人体视为一个房间,那下丘脑就相当于这个房间的恒温器,当遇到致热原的刺激,下丘脑就会重新设定房间温度,从而使人体的体温升高,这就是发热的原理。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3℃、直肠内温度>37.6℃时,称为发热。
而高热指的是发热程度比较高,以口腔温度为例,一般在39.1℃~41.0℃。
02.
发热三个时期
发热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03.
发热的两面性
发热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发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应激性改变(包括基础代谢率的增加,导致耗氧量升高,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这些对于心脏病患者会造成很大负担,若是感染累及心脏,还可能造成心肌炎。
➢此外,发热还会减弱胃肠蠕动,消化液也因高温抑制消化酶的活性而减少分泌,导致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会减弱。这就是长期发热容易导致严重消瘦的原因。
➢同时,高热对神经系统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会导致疲惫、无精打采甚至嗜睡,更严重时会发生谵妄和抽搐发作——就是通常说的高热惊厥。
发热是人体的一场自卫战
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发热也不例外。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发热对人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也是有利的一面。
➢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许多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铁,内生致热原可使循环内铁的水平降低,因而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发热时,某些免疫细胞功能增强。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最大吞噬活性在38℃—40℃,发热可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
04.
降温的方法有哪些?
如今我们充分了解了发热,又该如何应对它呢?退热的方法主要是两种: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
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生病了就吃药啊”,殊不知退热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如若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古语亦有云“是药三分毒”。这时候采用物理降温方式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相对安全且易控制。
下面我们从发热的三个时期分别来具体阐述一下物理降温的方法。
05.
物理降温
体温上升期
第一时期
此时期由于制热因子的诱导,体温调定点会升高,机体为了达到体温调节中枢的“命令“,就会出现畏寒、寒战,皮下血管收缩等一系列储热和产热的行为。如若盲目降温会导致寒战更厉害。
感觉体温要渐渐升高,快点冰敷敷上、退烧药灌下。
建议加盖棉被,注意保暖。
高温持续期
第二时期
此时期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温升高到设定点,体内产热与散热的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使得寒战减少,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干燥等一系列表现。
1
使用冰袋
将冰袋用干毛巾包裹,观察用冷部位皮肤色泽,防冻伤。
冰敷时间不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效应。
冷疗禁忌部位
部位
原因
耳廓、
阴囊处
2
酒精、温水擦浴
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因为会导致患者皮肤严重失水,对皮肤刺激性较大。
用32℃~34℃的温水,
或是25%~50%的酒精200~300ml擦拭。
擦拭心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底(原因同冰袋),擦浴后要及时擦干皮肤。
以拍拭(轻拍)方式擦拭。因摩擦易生热。
擦至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膝窝处(如上图所示标注)稍用力并延长停留时间,以促进散热。
此外酒精擦拭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人。
➢婴幼儿因皮肤通透性高,更易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血液病人忌用酒精擦浴,因易导致出血或加重出血。
3
忌捂汗,宜勤通风
穿过多衣服或盖过厚的被子捂汗。发热时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加强皮肤散热,勿捂汗以利于传导散热和蒸发散热.
勤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身体的部分热量散出去,还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空气的病原体数量。
4
多喝温开水
多喝温开水。发热时经过皮肤丢失大量液体,喝温开水可以迅速补充体液,而且体液充足时热容量大,对降低体温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出汗,蒸发散热,对降温有帮助。
注意: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的。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人不适合及其原因。
物理降温半小时后一定别忘了复测体温哦,判断物理降温效果。
体温下降期
第三时期
此时期的体温调定点被重新调低,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身体又会启动出汗方式以增加散热,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多喝水。过多出汗造成电解质紊乱,补充电解质, 防止出现脱水现象。
温馨提示:如果发热程度较高、持续不退,或自觉身体不适十分明显,则必须及时至医院就诊。
本文摘自公众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团队
审核:胡必杰黄英男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关键词: